新冠病毒“十倍传播力”变异,疫苗要废了?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最近有条新闻刷屏了:
马来西亚卫生总监诺希山表示,该国卫生研究机构(IMR)实验室经过检测和分析,在该国发现带有D614G变异的新冠病毒,“传播速度是一般毒株的10倍,若出现超级传播者则更容易传播”。
诺希山表示,根据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病毒学家的说法,这种被命名为D614G的突变毒株,“可能导致现有疫苗研发不完整或无效”。
“10倍传播速度”、“突变”、“疫苗无效”……这些标签放在一起,网友们一片哀嚎——
“这病毒传播又快了这么多倍?”
“因为某国自以为是,不好好抗疫成了病毒滋生的摇篮。”
还有人质疑:“毒株变异,研发的疫苗有用吗?”
这半年来,每当我们认为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消息让我们泄气。夏天来了,新冠病毒没有像SARS病毒一样丧失活跃性;曾经以为秋天是第二波疫情,但有的地方已经来了第三波了……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8月18日指出,世界对新冠病毒还远未达到群体免疫,如果没有疫苗,就很难达到群体免疫。
疫苗成了人类社会最后的希望。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8月19日称,希望尽量强制打新冠疫苗。被美国专家批了之后,又“收回成命”。
最近各国疫苗研发似乎捷报频传:
普京宣布该国“卫星5号”疫苗通过所需检测,连她的女儿也进行了接种,计划10月开始大规模接种;
在中国,由陈薇院士主导的康希诺疫苗在6月底就开始在军队内部使用,科兴的疫苗在印尼、阿联酋开始大规模人体实验;
英国牛津疫苗团队和德国BioNTech在竞争谁将率先在市场上推出“第一款”疫苗……
然而,如果毒株发生变异,目前的疫苗研发工作是否会前功尽弃?重返常态生活的希望难道破灭了吗?
别慌!
“国际范Plus”查阅了大量资料,以期解答大家对新冠病毒变种D614G以及疫苗研发的种种疑问。我们尽可能用一篇干货,终结你的疑惑!
Q1
马来西亚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D614G是什么?
答:D614G并不是一个新的变异,中国早就有了。对于病毒变异,不必恐慌。
1
“变异”(mutation)这个词乍一听很“科幻”,让人不寒而栗,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糟。“卫生热线”网站(Healthline)就“吐槽”,每次有疫情,就出现很多有关病毒变异的错误讨论,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实际上,“变异”或者说“突变”,这是病毒的一种“天性”,每个病毒都会出现变异,尤其是RNA病毒。
变异并不一定是坏事。根据《细胞》杂志的说法,很多时候,变异甚至是对病毒本身有害,比如,使得它“更容易被人体清除”。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是“猪队友”。
当然,D614G可不是“猪队友”,后面会具体讨论。
2
病毒学家发现,D614G最早在1月份就出现了。根据BBC所引述的说法,它“很有可能”最先出现在意大利。
想想看吧,世卫组织是在1月30日宣布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见D614G多么早出现,且已经“肆虐”已久。
在6月份,著名生物学杂志《细胞》刊登了一篇论文,这是大众第一次知道D614G。论文介绍,D614G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冠病毒的S蛋白(刺突性蛋白)中第614位氨基酸由D变成G。因为这个过程,病毒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足够“颠覆”,因此才单独命名。
目前,D614G已经成为欧洲和美国最主要的新冠病毒变异——事实上,目前全球97%的样本都是D614G。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来看,D614G已经从“妾身”一跃变成“正室”,而且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3
当然,稍微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原本流行的毒株,依然是“原始版本”的新冠病毒,即D614。D614G以前在亚洲不常见。
但北京新发地市场6月份发现的病毒,正是这种D614G。据“第一财经”报道,6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表示,当时的病毒属于D614G突变,“肯定是输入性的”,可能来自欧洲或南美。
4
因此,当有大马“钟南山”之称的诺希山提醒要小心D614G的时候,要注意这则新闻的背景:这是D614G首次在马来西亚出现。
5
诺希山口中的“10倍传播速度”,是相对于最原始版本D614来说的。由于中国6月份就已经出现D614G了,因此,即便要恐慌,也已经“晚了”——我们对待它,要一如既往地重视,但不必过度恐慌。
Q2
好吧,我们知道D614G不是一个新出现的事物,但它相较于D614有10倍的传染力,听上去还是很吓人啊。抗疫形势是不是更严峻了?
答:传染力不等同于毒性,目前研究没有发现D614G毒性变得更强、更致命,相反,有可能是传染力越强、毒性越小,但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D614G更温和。
1
D614G传染力到底强不强,科学家还在争论中。
其中一派认为D614G传染力很强,这个说法主要来自诺希山引述的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上文我们提到D614G的变异来自于S蛋白。S蛋白之所以叫刺突蛋白,是因为它就像是病毒的一根矛一样,突破人类细胞防线。
通俗地说,根据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研究,突变后的D614G,它的这根“矛”的“锋利”程度是突变前的4到5倍,而且减少病毒的“自亡率”。病毒的传播能力因此变得更强。
目前,这篇论文尚未通过同行评议。
另一派则认为,D614G传染力并不强,它之所以广泛传播,是因为它的变异出现得更早,因此更早扩散。英国谢菲尔德的图山·德席尔瓦博士向BBC表示,目前尚无证据显示D614G传染力更强。
2
即便D614G传染力很强,也不代表D614G毒性更强。
世卫组织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D614G变异会导致更严重的病例。
BBC也指出,目前没有科学家找到相关证据,证明新冠病毒变异会加重病情。
耶鲁大学传染病学专家海迪·J·萨巴塔对CNET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D614G产生不同的临床医学结果。”
有的权威专家甚至认为,新冠病毒变异如果变得传染力更强,可能意味着毒性更弱。
国际传染病学会(ISID)当选主席保罗·谭比亚向路透社表示,大多数病毒变异之后,毒性会变得更小。
谭比亚解释:
这是因为,对于病毒来说,最好的是感染很多人,但不杀死他们,因为病毒需要一个宿主,如同需要食物和栖身之所。
”他还指出,在D614G肆虐的不少国家,病亡率下降,这是很有意思的巧合。
早前病毒学界对比几种流行病,发现像SARS这样的病毒,传染力不强,但毒性更强;而流感病毒,传染力很强,毒性不强;新冠病毒处于两者之间。
不过,早前发表在《细胞》的研究文章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变异让新冠病毒变得“温和”。
Q3
病毒毕竟变异了,那么疫苗研发是不是要重新来过?如果不断变异,疫苗研发不是没完没了、不断重启?
答:病毒变异,对于目前疫苗研发工作影响不大,该怎么研发还怎么研发,但研发者要留意掌握病毒变异的情况。
1
新冠病毒的变异和它的“原始版本”之间的区别非常小。
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的本杰明·纽曼博士向“健康热线”网站表示:
病毒依然和最初的序列仍然如此相似,没有太多理由认为这种差异会对疫苗造成影响。
”再解释一次,D614G的变异在于S蛋白的结构。生物学家已经证实,ACE2(也就是新冠的受体)“觉察”不到S蛋白结构的改变,因为编码蛋白没有出现序列改变。
当标靶为S蛋白的新冠疫苗注射入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S蛋白抗体就会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由于任何变异在ACE2看来都没有不同,蛋白质诱导免疫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疫苗对于变异病毒仍然有效。
2
疫苗让人体所产生的中和血清,依然可以对病毒变异产生中和的效果。
根据果壳网的解释,注射疫苗后所产生的血清包含多种抗体,但变异只能影响其中几种抗体,D614G虽然增加了病毒的感染能力,但血清还是有办法“对付”它。
3
新冠病毒的变异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且轻微,平均一个月变异两次(而且只是普通变异,而不是经常产生像D614G一样的新毒株)——听上去很多,但比流感来说少多了。
根据得州农工大学纽曼博士的说法,由于新冠病毒变异缓慢,那么根据其他流行病疫苗的经验,只需要根据病毒的早期版本研发疫苗,疫苗会有“足够的组成部分”,能够提供覆盖一系列变异的免疫功能。
新冠病毒变异的缓慢还表明,即便疫苗要不断“更新迭代”,频率也不需要过快。
4
诺希山的提醒,更多是担心目前各国团队的疫苗都是按照D614进行研发,因此可能导致现有疫苗研发“不完整或无效”。而目前疫苗研发只是刚刚起步,只要在研发当中随时掌握变异情况,就能在过程中进行调整。
但是,既然D614G从1月份就开始出现,如今已经成为最广泛的一支毒株,那么,各国尤其是D614G肆虐的国家研发疫苗时,就不会完全没有考虑到它的特点。在这一点上,诺希山或许多虑了。
5
未来新冠疫苗很有可能类似流感疫苗,需要根据变异情况,每隔一段时间打一次。
流感疫苗一年打一次,新冠疫苗恐怕不需要如此频繁,但一劳永逸、终身免疫的情况可能是不存在的。
所幸,新冠病毒变异缓慢,目前看来,给疫苗研发、更新迭代留足了时间。
文丨国际范Plus撰稿人 多恩
参考资料来源:Economic Times (India), SCMP, ABC (Australia), 新华社, 果壳网, Times of India, Reuters, The New York Times, Bangkok Post, Business Insider, Vice, Hospital Health, Science Magazine, CNET, Gulf News, Today, Science Daily, BBC, Nikkei, WHO官网, Healthline, Biorxiv官网,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Scripps官网, New Indian Express, 每经网, Daily Express, Meidical News, New Strait Times, Fox, Cell, Malaysiakini, RFI, Researchgate, 联合早报, Channel News Asia, Infection Control Today, Biospace
国际范Plus由几位中外资深媒体人带领国际团队打造。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
您有什么感想?欢迎到留言区互动。
特别提醒:由于系统的新规则,您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新文章。除了关注、星标我们,更重要的是请经常读我们的文章。也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读者群,及时收取文章,参与互动。
(本二维码8月26日前有效,可到最新文章后获取新码)
往期精选
联系我们:
微信号:littlesmart1978
邮箱:fuzhongwenhua@126.com
感谢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